“云学生”报到,推荐算法促进知识流动
从兽骨到简牍,从口耳相传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内涵与传播方式不断演变,知识传播的时空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其中亘古不变的核心话题是,人类对更高效获取知识的追求,以及对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向往。
在今天的数智化时代,人们与知识的关系更加紧密且日常化。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之中;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扩大了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空间。
尤其是在“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短视频平台,既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也包含大量生活类信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在打破学术的藩篱,借助短视频和直播“传道授业解惑”,很多以往只能在高校课堂之上才能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正在以实用、新奇、有趣的泛知识形式,从“象牙塔”走向“百姓家”。越来越多的普通创作者也在通过新平台、新工具分享和传播各自领域的优质知识,加速大众知识网络的碰撞交流。
知识普惠逐渐接近现实,短视频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而在这背后,正是推荐算法的高效分发,使创作者、信息及知识、感兴趣的用户这些原本孤立的点连接起来,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从而掀起一波又一波全民学习热潮。
如今又是一年开学季,求知若渴的“云学生”们悉数报到。
让知识可以共享
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顶级高校里的名师公开课,向来一座难求,让许多求知求学者念不可及。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开启了知识传播的更多可能性,线上授课一度蔚然成风,不过有些课程需要收费,有些更是知识门槛较高,缺乏由浅入深的系统性和答疑解惑的互动性。
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则精准解决了这一问题。对网友、用户来说,他们与优质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单方面的搜寻,而更多是“知识找人”。推荐算法根据兴趣高效智能分发,不仅提高了获取知识内容的效率,也拓展了知识的多元接收渠道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成为知识共享的一部分。
北大、人文清华等高校公开课
而对高校、创作者来说,推荐算法大大拓展了学习群体,研究成果、学术观点等找到更多受众,知识普惠得到有效助力。
《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全国147所双一流名校中,有137所入驻抖音平台,覆盖率达93.2%。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在抖音传递知识,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抖音网友最喜欢的授课高校前三名。平均每天有超20万人次在观看高校直播课。
在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里,甚至在无数碎片化时间中,就可以听北大教授戴锦华讲电影,听天文大咖苟利军讲天文知识,听物理大神曹则贤阐述读书方法论……“云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让知识无限流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认为,师者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传道授业解惑”,求学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丰富多元而又优质的知识内容。心法与算法的相遇,成为人机共生共荣的新引擎,推动知识传播的“开源”与“引流”。
小众知识也可流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95后姑娘李右溪就将自己学习多年的小众专业搬到线上,开启了别具特色的“甲骨文课堂”。
2023年2月,李右溪发布了一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讲述自己作为一名甲骨文研究生的经历。仅仅一晚,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她也一夜之间多了10000多个粉丝。
意外爆火给了李右溪信心,也给了她新的职业方向,让她得以用从未尝试过的新方式来传播自己所热爱的文字——于是刚刚毕业一年,李右溪专职做起了知识博主,在抖音科普甲骨文。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拍摄制作了170多条甲骨文相关视频,从字形、历史、风俗、文物等角度分享所学知识。
李右溪的创作合集
如今,有近82万人关注了李右溪,晦涩难懂的甲骨文总能被她讲得生动有趣,每个知识点凝练在视频开头提出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小问题,如“古代人是怎么说话的”“破译一个字10万块怎么拿”“‘暴’字是如何黑化的”等等。
她将甲骨文的魅力抽丝剥茧地展现给了大众。“我们像侦探一样一步步去洞察破译古人交流的密码,同跨越几个世纪的人产生对话,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你看到了商王如何用占卜治国,你看到商朝人如何记录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星雨……你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信仰和浪漫,一个个由甲骨文记录的瞬间,让历史活了过来。”李右溪如是说。
小众的、冷门的学科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得到广泛关注和科普,甲骨文不是个例,神秘的弦理论、星际化学、生物科学等,都经由推荐算法分发,促进知识流动与普惠。原本,这些知识的专业门槛普通人很难踏入,即便感兴趣也往往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具备较强的搜索与辨识能力,方能入门。有了推荐算法实时捕捉、快速更新知识内容及精准有效分发,如网友所言,“知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脑子。”
此外,也因为推荐算法,知识流动速度更快,“知识找人”更精准,让冷门却有价值的内容获得了更多流量,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李右溪的导师陈年福就非常欣喜于见到甲骨文知识与文化通过短视频得到普及,他认为,“这有利于让更多人增进对甲骨文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学无界,共此间:短视频直播与知识学习报告》显示,89.85%的受访者曾使用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获取知识,近4成用户参与过知识创作。这一数据也进一步说明,个体和群体在知识汲取上的差异,有望通过推荐算法来实现平衡,进而加速大众知识网络的碰撞交流,最大程度实现知识普惠;另一方面,基于兴趣的深度挖掘和精准匹配,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从而能够促进更多优质内容的诞生,在双向互动和反馈中激发创新的活力与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荐算法的助力下,知识的流动并非以小而散的状态进行,而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一个系统化结构进程,终点是为有需要的人建立一个知识谱系。比如当用户对弦理论感兴趣,算法可以为其推荐相关的专业书籍、在线课程以及学术讲座等,或是理论物理学项下各类科学内容,帮助用户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且系统的探索和学习。
短视频成“云课件”
在“云学生”的另一端,短视频还在许多时刻扮演着“云课件”的角色。
“五、四、三、二、一,发射!”随着倒计时的结束,一枚由塑料瓶制作的“水火箭”嘭的一声直飞冲天,在到达30米高度后,红色的降落伞在火箭顶部缓缓打开,带着一级水火箭飘然返回,二级水火箭继续朝天空飞去。操场上的孩子们看得出神,纷纷为面前的“魔法师”——一名河南乡村科学老师张建涛欢呼雀跃。
这是一支早已走红的水火箭视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张建涛利用短视频自学并实现了上百个实验,比如,给垃圾桶装螺旋桨让它飞上天,用废纸盒发射空气击倒整排可乐罐。这些让孩子们“玩起来”的实验,使他的课堂成为全校笑脸和尖叫最多的地方。
这里是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学校里百分之八十都是留守儿童,张建涛用科学实验的方式陪伴并带领学生们拿下了59个奖状和奖杯,其中35个是航模类的奖项。他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发在抖音上,为其他老师留下素材。
如今在抖音搜索“水火箭”,会发现在全国各个学校、各个地方,水火箭都在腾空而起。仅是2023年,抖音“水火箭”相关视频总数就同比增长789%,发布该类视频的老师同比增长62%。
不仅如此,近年来,科学实验类短视频整体在抖音快速增长。据《2023抖音科学实验数据报告》,截至2023年11月,抖音上共有473万个科学实验相关视频,累计收获492亿次播放。这些视频的时长超过1629万分钟,按每堂课45分钟计算,相当于36.2万节实验课。
全国各地的水火箭
短视频成为“云课件”,许多一线教师都运用抖音科普视频进行教学,或借鉴相关内容来设计实验,或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以辅助理论教学。《2024短视频平台共创知识传播新生态报告》显示,短视频已成为学校、书本、线上课程平台、中长视频等途径之外的一大补充学习渠道。
推荐算法的价值也在其中更为凸显,即通过匹配个性化需求向用户推荐内容,再将用户发布的实验教学视频推送给需要的群体,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时空限制触达更多人群,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
在此之前,一些需要学习实验内容的科学课,尤其在乡村学校,有时是靠老师“讲实验”来完成的,现在学生们可以通过投放在屏幕上的画面,直观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与魅力并付诸实践。
实践的时间久了,张建涛发现,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快乐,更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孩子在难题面前善于动手,懂得试错。
还有一次,他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梦想写在水火箭里,一起发射到空中。课后,他偷偷把写着梦想的纸条捡了回来,发现原来有好多位未来“科学家”和“宇航员”,正在这个小乡村里悄然长大。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来源:新华社